最低工資漣漪效應消失 後年加薪失業率增?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7/05/02 08:02

分享:

分享:

最低工資昨日起由32.5元增加至34.5元,假設本港經濟今年上半年按年增長2%,政府料有7.41萬名僱員受惠。

事實上,本港的法定最低工資已推行6年,有學者指其帶來的漣漪效應已被市場消化,反而憂慮下年起人力需求下降,若最低工資大幅提高,可能驅使僱主減少請人,導致本港的失業率上升。

【延伸閱讀】最低工資增 有清潔工反減薪

最低工資2011年5月起實施,分別在2013年由28元增至30元、以及於2015年提高至32.5元。推行至今出現不少爭拗,包括勞方批評追不上通脹,無助基層員工;資方亦憂慮帶來漣漪效應,引發加薪潮,令經營更困難。

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指出,最低工資的漣漪效應,在推行首年較顯著,當時基層員工加薪可達一成,令中高層職員也要求加薪;但近年效應已不復見,市場上各層級員工的薪金,多數一致隨通脹調整。

他表示,據政府統計處預測,近兩年是本港勞動力短缺的高峰期,但於2018至19年起,本港的勞動力需求開始下降,屆時若最低工資大幅調升,僱主或減少招聘人手,恐令失業率上升,損害經濟;但他認為,最低工資水平須由市場調節,前提是確保人人有工做。

【延伸閱讀】勞福局︰最低工資兩年一檢 有空間縮短

他又指出,最新最低工資由32.5元調整至34.5元,升幅約6%,與通脹率相若,估計對經濟影響不大;而即使最低工資上調,亦無助提升市民購買力,因物價尤其是餐飲業、必定將上漲的成本轉嫁消費者,是次加薪受惠人數只佔全港打工仔2.5%,認為34.5元只是市場工資,並非有效的最低工資。

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亦指出,最低工資實施初期,推高了基層員工的薪金,但調整已完成,對就業率影響亦不大;但部分厭惡性工作包括洗碗、侍應等,較難招聘人手,故近年觀察到不少僱主將成本高、具重複性的工作機械化,如炒飯、洗碗,相信全面取代是遲早的事。

【其他熱話】中環人打扮攻略 女神忌穿4吋以上「斗零踭」

【其他熱話】法國總統候選人馬克龍的愛情路 與64歲妻子的師生戀

撰文 : 文羨怡 經濟日報記者